做好情感“接抛球”、当个“笨家长”,春季论坛邀您与孩子一起暖心慢行

发布时间:2023.02.02 来源:

育儿焦虑已然成为当代社会很多家长的通病,到底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家长的照护理念、方式方法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047.jpg


4月17日,春季论坛如约而至,由浙江省教科院王健敏教授主持,特邀儿童早期发展国家级专家、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邵洁医生和浙江省级机关保俶幼儿园党支部书记王晓璐园长,就WHO提出的新时代回应性照护理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现场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058.jpg


Responsive Caregiving回应性养育


Nature&Nurturing自然和养育


非语言认知


家长陷阱


接抛球


1-5-2-1法则


……


一大波领先理念和专业方法即将新鲜上演,好学的家长们,请注意接招。




邵洁:回应性照护贯穿在所有养育过程中,处理不良行为可用“1-5-2-1法则”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01.jpg


邵主任先和大家分享了一张大脑认知发展图,说明0-3岁是儿童潜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认知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和敏感的积极养育将对儿童早期语言、社会情绪和认知发育,乃至今后学业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06.png

回应性照护贯穿在生活养育的方方面面,从广义来说,就是要积极养育,它要求家长能敏感了解并满足儿童健康和营养需求、保护避免伤害、提供早期学习机会,适当反应的互动沟通、情感支持和发育刺激的稳定环境,即通过“健康、营养、安全、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五大核心策略,达到让孩子健康成长、并建立自尊、自信的目的。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09.png

如何做好回应性照护,邵主任提出四点技巧:一是敏感观察,及时准确的解读,尤其是对2-3岁孩子出现第一个违拗期的时候,家长们更要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二是及时良好的回应,从儿童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引导、指导婴幼儿在社会环境下,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方式;三是真诚地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四是通过交流与玩耍,为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14.png

针对幼儿从15-30月龄开始,一不顺心,儿童便会失去控制、脾气发作,哭叫甚至踢打等普遍现象,也是目前家长头疼的难题,邵主任先为大家点明了背后的原因:这个阶段孩子独立的欲望也越来越强,语言表达技能和情绪识别和表述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建议对孩子不良行为和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出了一套“1-5-2-1”法则。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17.png

结合儿童在商场大喊大叫的实例,邵主任建议家长:立即及时反应,在离孩子“一臂”远的距离,以严肃的表情发出平静清楚的指令“停止尖叫, 好好说话”;等待“5秒”,观察反应;如不遵从,则重复指令1次;如儿童“2次”未能遵从指令,赶紧带离现场(最好不要让其看到表情);当儿童已经在平静时间或隔离时间安静了“1分钟”, 对他的情绪控制给予称赞,让儿童恢复活动;如问题再次出现,重复执行。而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能要以身作则控制情绪,保持温和、平静而坚定,这是教会孩子合适行为的最好方式。千万不要有“负罪”感或道歉,否则会使儿童混淆是非。




王晓璐:高质量的回应性照护,从尊重孩子开始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21.jpg

在回应性照护理念和技巧上,王园长和邵主任保持高度一致,她还特别提醒在座家长一点:过早教育孩子本应由自己探究的事物,会阻碍孩子对事物的了解与探索(让·皮亚杰)。想要实现高质量的回应性照护,其原点就是尊重孩子。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25.jpg

接下来她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分享了回应性照护的实施步骤、技巧和操作方法。王园长提出,回应性照护主要分四步走:观察孩子的行为(动作、声音、表情和口头请求)、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发现孩子的需要(成人的内心活动层面)、给予恰当的回应。比如这个关于小朋友手夹伤的案例,老师们即便一眼明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却依然通过及时询问——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慰——继续观察确定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己探索提供学习机会——肯定孩子、回应结束,勘称一个完美的回应闭环。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28.png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33.png

结合案例,王园长还提醒家长,陪伴婴幼儿时要积极主动、全心全意的投入;在与孩子一轮轮的抛接球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共情,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在回应时也要懂得适时退位,不着急介入,不直接说出结果,做个“笨家长”;此外,还要求照护人在回应中建立安全、信任、温暖、积极的亲子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202135136.png

虽然讲了这么多案例,但王园长还特别强调家长千万不可以将其作为标准去执行,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家长们要学习的是方法背后的理论支撑,然后学着与孩子互动沟通,从心理解孩子,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




沙龙互动:给孩子成就感,走在孩子的后面



再多的聆听,不如面对面的沟通,本次圆桌沙龙环节,特邀奇妙园家长代表与三位专家一起共议育儿难题,面对线上线下网友的随机性问题,专家们上演了一出“回应性沙龙”的好戏。现将部分节选如下,想听完整版的家长请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观看完整回放。


01爷爷奶奶带孩子,妈妈不给玩手机,就会大哭大闹怎么办?


专家:2岁以内的孩子不能有任何视频暴露,沉迷手机会让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如果孩子沉迷手机,甚至不关注周围的环境,建议看一下医生。


02孩子26个月,跟奶奶一起生活,语言发育不好,得不到孩子的回应,该怎么办?


专家:这个年纪的语言发育不仅要看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手势理解等多个方面,非常复杂,最好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干预。


03孩子攀爬的时候不断失败,妈妈一直鼓励却导致了孩子的反感,怎么办?


专家:家长要清楚你当下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爬到最高吗?在这个过程中,您是不是忽视了孩子的害怕,但其实孩子已经每一次都进步了。她可能有点受挫,所以家长要理解她,告诉她你爬得非常好,比昨天进步了,让孩子有成就感。


04近期发现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走累的时候一定要家长回过头来,走到她的位置坐上推车,这是为什么?


专家:孩子有这个行为,是不是因为你走到了孩子的前面?她的自我意识在发展,她也想引起你的注意。同时,还是要从孩子的成就感来出发,可能她感到受挫了。孩子如果走不动,可以陪她坐一会儿,应该跟着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跟着你。家长也可以示弱,告诉孩子妈妈也不是完美的,也有缺点,让孩子也能够接受自己的失败。



正如王教授所言,真正的教育应该暖心、慢性,家长应该走在孩子的后面,关注孩子的需求,用心灵体察,才能做好高质量的回应性照护,从而协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相信也唯有如此,才是解决家长育儿焦虑的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