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

发布时间:2023.02.02 来源:

2020年10月31日,绿城儿童发展研究院秋季论坛“大自然里的艺术教育”在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林刚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


本次论坛特邀浙外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童谣写手李敏,浙外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系副主任、浙江省打击乐学会副会长殷颙和任教于浙外艺术学院,绿城乐绘课程主编陈海平,为大家带来了一份以大自然与幼儿艺术教育为“主菜”的精神大餐。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444.jpg


论坛以画展开场,用专业的知识、生动的案例,向家长传递了大自然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互动环节,一问一答间让大家收获满满干货,线上直播更是突破39w+人次,反响热烈。



画秋天/把树叶送回


几乎所有富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应该让孩子“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为此,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在户外举办了一个以“把树叶带回家”为主题的美术课。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452.jpg


在现场,孩子们捡拾起一片片落叶,通过观察叶子的形状与颜色,和秋天建立起联结。他们信手涂鸦,描绘着心中的秋天,感受着大自然的奥妙与完美,从而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会后,陈海平老师还特地安排了面对面点评画作的环节。



陈海平/近感与自然缺失



陈海平被称为“最有温度的美术老师”。画展结束后,他以《近感与自然缺失》为主题,为各位家长带来了一场有“温度”的艺术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511.jpg




一个艺术家是如何看待自然体验带给他的作用的?一共四个关键词,体验、存储,提取、升华。


体验自然带来的感受,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未来你的心灵,会和小时候的某一瞬间对接起来。而你画布上的痕迹,正是这份被提取出来的体验。就像是画一个简单的水杯,在你调出自己体验后,同样的杯子在不同的提取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大自然中的重量、温度、味道、肌理、色彩、形状、空间、情感反应等各种体验就是最为重要的近感体验,是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所以,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吧,丰富的体验才会带来丰富的作品。


正如视频中孩子所画的的这片树叶,她说:我的树叶很有层次感,就像我在山谷里喊喂,喂,喂......

一滴水就能照见整个天空,那么她能用一枝一叶照见一个山谷,她也一定能照见整个世界,更能照见自己。




殷颙/源于自然的音乐早教


"作品是生活的二度创造,但他的一度创造在哪?源头在哪儿?"殷颙教授以“源头教育”为切入点,告诉大家大自然里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源头教育。艺术源于自然,艺术教育也要顺其自然。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515.jpg


就音乐而言,首先必须要有声音(或音声)的存在,先有“音”才能“乐”。耳朵作为一个重要的听觉器官可以接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大自然及生活中。著名的《鸭子拌嘴》便是音乐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最好证明。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自然音乐所环绕,毕达哥拉斯曾把宇宙比为一个巨大的音乐盒,它是和谐的。故此,我们理应在大自然中开启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以提高他们对音声的识别度、律动感及鉴赏力等综合音乐智能。


如今我们很多人把自然中的音乐遗弃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应该多带孩子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自然中去留心观察,去善于发现,去勤于思考,去唤醒自然教育的回归,也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自然的包容与接纳;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李敏/大自然中的孩子话语


有一个儿童游戏,不论室内还是室外,早晨和晚上都可以进行,猜猜它是什么?它就是童谣。


李敏教授以一个轻松的提问开场,向家长们介绍了什么是童谣。童谣是给孩子们吟诵唱咏的简短诗歌,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产生于自然生活。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519.jpg


当孩子们在自然中提出问题,说出他们的观察,这时候大人要做的是通过对话,通过提炼的语言游戏,也就是童谣,来促进幼儿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为此,李老师特地举例,向大家分享了两则青蛙的童谣,并请奇妙园的老师进行了吟诵。


微信图片_20230202150523.png


童谣简单重复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很快形象地认识到青蛙的形态、色彩、快乐;了解到“落雨类(天下雨了)”,很多青蛙就会出来呱呱叫的自然现象。不同于科普绘本,吟唱童谣是幼儿语言启蒙阶段促进语音意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止如此,李教授在最后还指出,童谣能在自然中培养孩子诗意的心灵空间。家长和老师们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用童谣给孩子以诗的眼睛、诗的耳朵、诗的心灵。


正如现在,你闻到了吗,窗外有秋天的味道。




沙龙互动:破除家长心中疑虑


在沙龙环节,三位专家及林刚教授一起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一个个高质量问题的抛出,也点燃了直播间的热情。特整理以下问答,供大家参考。


Q1:什么是自然缺失症?


陈海平:人本身就来自自然,基因里对自然有一种原始的呼唤。科技的发展阻隔了人和自然的距离,孩子们在自然中浸入式体验越来越少。数据表16%的孩子都有自然缺失症。但它不是一种病,不需要吃药,不需要医生,只要家长带孩子去大自然里多接触。夜间在高速上开车,天空上有一条条绿色的光束,调节你眼疲劳,黑夜中出现绿色,按摩了你的眼睛,自然就像这一道道光束,但它不仅按摩你的眼睛,也按摩了你的内心。


林刚:新冠肺炎期间,经常有老师打电话问啥时候开学,啥时候上班。因为一直自家隔离,接触不到外界,不能到花园里去,不能到阳光底下,心态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说自然缺失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去年绿城儿童发展研究院的会议上,我们提到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孩子有多动症、自闭症,这与自然缺失是有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里去。



Q2:媒体教育不可或缺,大环境下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教育不可或缺,要怎么进行多媒体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分配?


李敏:多媒体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带来很多便利。家长要做的是一个“度”的问题,作为监护人,不能放任孩子每天面对网络、电视、手机等。更多的应该是带孩子到自然里去听去看去感受,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的,科学也是源于生活的,自然是人生的导师。


陈海平:网络有丰富的知识,但是从网络获取的知识,缺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不深刻。只有到大自然里去,你才是知识的生发者,是知识的体验者。


林刚: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物质刺激和互联网相关的东西,这是我们和孩子们的差异。孩子们从电视和动画中获取东西,看多了会误以为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对于这点家长必须要去引导。



Q3:年轻的父母带小孩子到自然界里玩,怎样才有教育效果?


殷颙:带孩子去大自然里面,不用刻意的做什么,你把你看见的东西稍微引导一下就够了。比如开车,刹车,轮胎、红绿灯,都会听到声音,我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只要有声音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引导。喇叭声音会响,发动机声音也会响,自然中的音乐教育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让孩子自由的去发现声音、判断声音,他自己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会理解。


李敏:我举个例子,我儿子小时候带他去山里。我给他讲,你看这棵小树,它虽然被挤压要歪倒下来,但它的枝叶竟然逆转向上,这就是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对孩子这样解说自然界生长,孩子们是能够理解的。当孩子对生命越来越理解,对自然界发生现象也会越来越好奇、乐于探索。


陈海平:我经常带孩子出去,我的感受就是:不要管他。我在我的范围内,我设了一个篱笆,在这个篱笆范围内让他无拘无束的去享受。从美术的角度上讲,不要发挥你们的判断欲,孩子们可能会进行涂鸦,你不要问他:你画的是苹果吗?这句话已经在伤害小朋友了。孩子们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孩子会对自己的绘画不满意,他进行比对,他内心已经有了挫败感。我们判断孩子的画,不是评价他形状的真实性,而是情绪的真实性,慎用我们的评价。


林刚:我个人认为应该分年龄来看,低幼的小孩,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自由畅快的去玩。三四岁的时候,应该理解东西的时候,家长则要发挥智慧,做一些引导性的自然教育,不是单纯的问小孩子这是什么花,扼杀孩子的探知欲望。你要去引导他,问他想做什么,想看什么。



沙龙最后,林刚教授还代表家长对绿城原创“三心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进行提问,绿城儿童发展研究院的袁莹莹老师对此做出了回应分享。


首先从领域上来说,除了感知觉发展、动作发展、语言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之外,课程新增了艺术表现发展。从艺术欣赏,材料探索和想象创造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启蒙。


在音乐方面,我们特地邀请了李教授团队为我们创作童谣和儿歌;在艺术欣赏方面,我们重点强调环创,将大自然的四季变化,融入到环创元素中;在教授们今天所说的音乐、美术、童谣之外,还有建筑、建构等等都是三心课程艺术表现的内容。


由于篇幅问题,在此就不一一细述。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回到论坛直播间,观看重播,感受一问一答间碰撞出的思想花火。